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家教总动员![请登录] [免费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资讯 > 教育资讯 > 正文

让教育为“幸福哈密”奠基

发表日期:2013-1-15 作者:上海家教总动员 电话:170-3114-3070
让教育为“幸福哈密”奠基
——专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委书记黄建昆
蒋夫尔
哈密市委书记黄建昆(左一)在哈密特殊教育学校现场办公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千秋大业,教育为先。近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强市”战略,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加大教育投入,整合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团结拼搏、无私奉献,推动全市教育事业不断向高标准、高质量迈进。在推进建设“文化哈密”、“幸福哈密”、“开放哈密”、“和谐哈密”进程中,哈密市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背后都有什么样的力量在作支撑?日前,哈密市委书记黄建昆接受了专访。】

  问:近年来,哈密市教育事业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黄建昆:“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强市”战略,突出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地位,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财政性教育投入累计达到12.02亿元,年均增长19.53%,有力推动了我市教育事业全面发展。通过努力,我们实现了由“上学难向有学上、上好学”的重大转变,教育教学整体水平明显高于全疆平均水平。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双语”教育、职业教育、高中教育、特殊教育等多项发展指标居自治区前列。特别是近年来,哈密市不断加大教育工作力度,解决了一批长期困扰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一是依法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每年安排教育发展专项资金2.43亿元,特别是今年增加到2.95亿元。二是每年从财政预算中拨出专款用于“双语”教师培训,投入1400万元,新建了6所学前“双语”幼儿园。三是“两基”工作顺利通过了国家验收,并获取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市殊荣。四是率先在全疆实行了高中、中职学校城乡家庭困难学生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对中职学校的学生在享受国家为每人每年补助1500元政策的同时,市财政为每名学生每年再补助1500元。3年来,哈密市财政累计补助资金470万元。五是全面推进学校布局调整,撤并中小学校28所,实施民汉合校10所,加大了中小学校抗震加固、维修改造的力度,近3年来,市财政对教育拨款8.88亿元,D级危房完全消除,农村中小学校远程教育覆盖率达100%。六是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坚持就近入学的原则,解决了7914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问题。对于抢抓发展机遇、实现哈密市跨域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问:请问黄书记,您对新形势下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有怎样的理解与判断?

  黄建昆: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哈密市迎来了前所未有、千载难逢、跨越式发展的大好机遇。去年8月召开的哈密市第六次党代会、九届人代会、政协会明确了今后我市的发展思路,就是要以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科技教育为支撑,以变革创新为动力,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科教兴市、旅游旺市、南园北牧、安居富民”的发展战略,力争把哈密市建设成现代文化型、新型工业型、生态宜居型、创新活力型、开放文明型,城市人口在50万以上的中国西部明珠城市。我认为,真正实现“科学跨越、率先赶超”,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因此,教育在推进我市现代化建设整体格局中的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战略地位更加突出。优先发展教育也是建设“文化哈密”、“开放哈密”、“幸福哈密”、“和谐哈密”的现实要求。进一步提升广大市民的素质是建设“四个哈密”的前提之一,而教育的基本功能在于不断提高人的素质,推进社会文明进步。广大青少年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和文明素质将决定今后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程度。学校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更是建设“四个哈密”的重要阵地。要全面建设“四个哈密”,必须从教育抓起,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从基础抓起。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作用并促进市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对建设“四个哈密”意义重大。

  问:切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您认为首先应该抓好哪个方面的工作?

  黄建昆:我认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方针,不断夯实社会和谐的人文基础。一是始终把学习和发扬“新疆精神”、“哈密精神”融入到教育的全过程中,引导各族学生从小养成“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等良好品格和行为习惯。二是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重要任务,结合“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及“反暴力、讲法制、讲秩序”专题教育活动,大力加强爱国主义、思想道德、法制、心理健康和感恩教育,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增强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三是扎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有效抵御和防范各种不良思潮对校园的渗透影响,积极培育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和育人氛围,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以健康浓郁的人文氛围熏陶人、培养人。四是积极探索青少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锻炼成长的新形式、新途径,使学生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接受德育教育,把他们塑造成具备良好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一代新人。

  问:对哈密市来说,如何积极、稳妥、有效推进“双语”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

  黄建昆:加强中小学“双语”教学工作,是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我们始终从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高度,坚持把推进中小学“双语”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来抓。一是坚持具备条件的民汉合校起始年级采取民汉混合编班的形式进行教学。二是按照“增量补充、存量培训、定向培养、滚动推进”的方针,加快培养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的“双语”师资队伍,建设高水平的“双语”幼儿园和学校。三是充分利用国家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有利时机,依托河南援哈的优势,积极争取各方面对中小学“双语”教学工作的支持,为推进中小学“双语”教育创造条件。四是及时总结推广“双语”教学工作的先进经验,以点带面,促进“双语”教学健康发展,推进全市中小学“双语”教育工作整体水平的全面提升。近年来,我们坚持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根本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教师参加学历进修和业务培训制度,并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方式,加强同外地教师交流。通过开展教师学历提高培训,2011年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为100%,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9.89%。同时,大力开展了中小学校长的任职资格培训和提高培训,促使全市中小学校长综合素质有了极大提高。

  问:哈密市如何统筹推进,力促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均衡发展?以及怎样推进素质教育?

  黄建昆:促进各类教育均衡发展,健全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教育体系,是保障人民群众受教育权利、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一是加快普及学前教育,以少数民族学前教育为突破口,重点发展农村学前“双语”教育,加强公办幼儿园建设,改善各类幼儿园办学条件,依法落实幼儿教师的待遇和地位。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加强保教结合,实行科学的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二是促进义务教育重均衡发展,进一步加快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步伐,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扎实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建立优质资源学校帮扶薄弱学校机制及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机制,着力解决择校问题。三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落实新增义务教育经费、学校建设、教师配备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向薄弱学校倾斜,并加大对边远农牧区义务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力度,实施好教育援疆项目,促进市域内各级各类学校在教育质量、队伍建设、管理水平、办学条件等方面协调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各学校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改善办学条件、规范办学行为、改革教育管理办法、开展新课程实验等,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始终坚持“三个结合”:努力做到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管理和学校自主管理相结合,学校硬件管理和软件管理相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常规性督导和过程化管理相结合,有力推动了素质教育发展。我们始终把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实践、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创造美好未来,使学生成为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建设“美育校园”、“书香校园”、“活力校园”、“舞动校园”等活动,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接受熏陶,健康成长。

  问:下一步,哈密市将如何推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黄建昆:教育投入是支撑哈密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公共财政保障的重点。近年来,在国家、自治区、地区的大力支持下,哈密市教育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提高,财政教育投入的大幅增加,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今后,将严格按照《教育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保证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从2012年开始对教育投入以1个亿为基数,每年按照不低于30%比例递增。从2011年1月1日起,要从当年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国家土地使用权取得的土地出让收入中,按照扣除征地和拆迁补偿、土地开发等支出后余额10%的比例计提教育资金。应该说,这种对教育投入的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哈密市财政设立“名师名校长激励津贴”专项经费,从2012年开始,每年推选出10名“十佳校长”、40名“名师”、200名“学科带头人”,并分别给予特殊津贴奖励。构建教师政府保障性住房体系,把教师住房建设纳入城乡总体规划,实施中小学教职工保障性安居工程。根据城镇建设规划,优先建设“园丁小区”,自2012年起,要统筹安排一定数量的住房建设任务,重点解决新聘教师和外地特岗教师住房问题,并积极做好自治区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工程。建立农牧区教师伙食和交通补助长效机制,从2011年秋季学期开始,对距离城镇30公里以上农牧区教师,按9元/人·天伙食标准予以补助。根据农牧区学校与城市距离分为一类、二类、三类乡(镇),由市财政对市属农牧区中小学教师给予相应的交通补助。

  根据自治区创建的“教育强市”分三个阶段进行的思路,一是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标准化建设,到2014年,完成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基本实现“两基”巩固提高目标;二是推进市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实现“双高”普九目标;三是推进市域内各级各类教育协调科学发展,最终实现“教育强市”目标。到2015年,力争使我市教育发展整体水平走在全疆教育发展的前列,教育支撑哈密市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能力全面增强。

  为残疾孩子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哈密市优先发展特殊教育彰显公平理念

    远远地,就看见一座六层“城堡”造型的建筑矗立在那里,粉红的颜色格外显眼,就像童话世界里的宫殿。这就是新疆哈密特殊教育学校,186名特殊孩子就生活在这个童话世界里。

  “建这个楼,花了2000多万元。为了给残疾孩子们营造一个温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我们特地把大楼建成粉红的城堡,让孩子们走进这里的时候,感觉走进了一个童话世界。”哈密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武晓莉告诉笔者。

  1995年秋天,哈密市政府按照哈密市“重视智残儿童教育工作”的要求,在市第三小学成立了“智残儿童特殊教育班”,但因学校硬件设施差、资金和师资力量不足,于1997年停办。到2004年,哈密还有200多名残疾儿童因种种原因未走进学校,这些孩子的前途和命运始终牵动着哈密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广大援疆干部的心。为此,哈密市委、市政府在财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毅然决定修建特殊教育综合楼。通过政府拨款、社会各界捐款及广东援疆资金支持,2005年3月,在哈密市九中建成了一栋特教综合楼。修建综合楼的610万元投资中,哈密地委、行署和哈密市委、市政府领导带头、社会捐助就达400多万元。

  2008年,哈密市领导深入特殊教育学校考察调研,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在哈密市惠康园小区北面划地42亩,并抓住中央对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发展政策及资金上倾斜的有利时机,投资2200万元,建设新疆东部规模最大的特殊教育学校。

  哈密市领导多次到特殊教育学校调研、慰问和现场办公,对康复中心的发展、学校办学方向、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学生生活及教师编制、待遇等方面大力支持。特别是哈密市委书记黄建昆、市长莫合买提·尼亚孜等地市领导,在每年的助残日、六一、元旦等节假日期间,都要到特殊教育学校慰问、调研。2010年6月1日,哈密地委书记郭连山、行署专员古丽夏提·阿不都卡德尔在特殊教育学校慰问时了解到,有12名学生在自治区第五届残运会上获得7金4银1铜的好成绩,当场决定拿出3万元奖励获奖孩子和他们的家长。

  办特殊教育,资金是一大难题,但这个问题在哈密市却得到了彻底解决。从2005年至今,特殊教育学校收到各级各类捐款共计575万元。地方财政补助是特殊教育学校经费来源的主要渠道,哈密市财政每月为特殊教育学校拨款2万元,水、电、暖的费用均由市财政按实际发生额给予支付;学校临聘人员中一半人员的工资由市财政拨付;学校使用的3辆校车,均由市财政购买。2008年9月,又将特殊教育学校纳入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范畴,定期按学生人数拨付公用经费及住宿学生生活补助费。此外,广东援疆干部和广东省残联等有关部门捐助资金80万元,用于特殊教育。2009年学校搬至新校址,哈密市财政再次投入各项费用近300万元。

  哈密决定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配齐补足各类特教设施与设备,修建风雨操场和标准塑胶运动场。到2015年建成集特奥训练基地、“医教结合、综合康复”实验校、残疾人职业教育基地为一体的自治区级特殊教育示范窗口学校。

  令人欣喜的是,哈密市进一步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公用经费补助标准,从2011年秋季学期开始,公用经费由目前每生3600元/年的标准提高到每生8000元/年,不足部分由财政解决。

  努力总有回报。哈密的特殊教育,特别是培智教育教学及管理方面走在了全疆的前列,先后荣获自治区“十五”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集体、自治区特殊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等诸多荣誉称号。

  “双语教育”已成提高教育质量的“突破口”

  ——哈密市大力推进“双语教育”工作纪实

  如今,“双语”教学如雨后春笋般,在哈密市城乡学校蓬勃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为推动该市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哈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双语”教学工作,把“双语”教学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列入议事日程,制定了一系列“双语”教学实施方案,“双语”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硬件条件持续改善、师资水平不断提高、办学效果显著提高,社会影响力和家长关注程度明显提高,送孩子接受“双语”教育已经成为城乡广大群众的普遍共识。

  目前,哈密全市中小学共有“双语”教学班278个,学生7038人,其中:学前“双语”班88个,学生1847人,覆盖率已达到95%;小学“双语”班169个,学生4170人,覆盖率已达到84.2%;初中“双语”班21个,学生1021人,覆盖率已达到72.6%。

  “双语教育”已经成为提高哈密市教育质量的“突破口”。哈密市各学校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分层次、整体推进“双语”教学模式,2010年秋季开始,民语类小学一至四年级“双语”教学采用模式一和模式二进行教学;部分学校的初中一年级采用模式一进行教学;具备条件的民汉合校起始年级采取民汉混合编班的形式进行教学;在汉语类小学为少数民族学生开设母语语文课,积极探索培养民汉兼通人才的有效途径。

  在财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哈密市不断加大对“双语”教学上的财政投入力度。2006年至今市财政共投入资金820余万元,用于改善哈密市“双语”教学的办学条件。2010年高质量、高标准地修建了花园乡“双语”幼儿园、五堡乡中心“双语”幼儿园。同时,每学期投入3万多元为“双语”学前师生购买教师用书及幼儿用书,为农牧区幼儿受“双语”教育提供了经济保障。同时,以河南省对口支援哈密为契机,进一步改善“双语”办学条件。2011年河南省共投资600万元援建4所“双语”幼儿园。目前,二堡镇“双语”幼儿园、陶家宫乡“双语”幼儿园、天山乡“双语”幼儿园项目已经竣工;回城乡“双语”幼儿园正在进行基础施工。

  哈密市通过民汉学校互派领导挂职、骨干教师交叉跟班学习等形式,加大对“双语”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力度,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双语”教育工作格局。积极开展“结对子”活动,由结成对子的汉语类学校每年选出若干名教学能力强、业务精的教师,通过“支教”的形式,加强对口民语类学校薄弱学科的指导和帮扶。同时,也选派民语老师到汉语类学校进行为期半年或一年的跟班学习,一是提升民语教师“双语”教育教学能力,二是对汉语类学校的母语教学给予帮助。把结对子学校的交流帮教作为对学校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保证了各民语类学校“双语”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3年来,哈密市招聘了244名“双语”特岗教师,哈密市面向社会招聘了85名具有“双语”教育教学能力的临时代课教师,有效解决了“双语”教师短缺的问题。如今,哈密全市中小学“双语”教学工作整体水平有了全面提高。

  布局调整:让城乡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哈密市农村中学资源整合工作速写

  走进哈密市第十中学,眼前是一所现代化学校,崭新的教学楼排列整齐,孩子们的琅琅读书声,一波接一波传来。有谁能够想到,这所学校是由哈密市农村的20所学校合并而成的呢?布局调整,集中办学,让这里的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共同享受到了优质教育资源。

  为了满足农牧民子女上好学的要求,哈密市委、政府通过几年的探索,将市属20所学校的初中学生并入陶家宫一中,成立一所民汉全日制寄宿制初级中学——哈密市第十中学。装备了一流的现代化的教学仪器设备、电教器材和各种图书资料,并从全市各学校选配了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市政府对集中到这所学校的农牧区寄宿学生实行伙食费、交通费、住宿费补助政策。

  这样,哈密市学校的布局调整使得教育资源得到整合,学校的办学条件有很大改善,初步解决了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哈密市第十中学整合前的20所学校学生最多的179人,最少的只有21人,教师结构性缺失,学校学生少,经费紧张,教学设施不完善,很难组织规范的教育教学活动。学校整合后,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学校的办学效益得到凸显。

  为了统筹城乡教育事业的发展,尽快缩小城乡教育差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哈密市委、市政府早在2008年12月就下发了文件,为哈密教育发展明确了方向和目标,在哈密地委、行署的大力支持,哈密市决定从2009年起,利用三到五年,基本完成全市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初步建立适度超前、满足需要、公平和谐、优质高效、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2009年,哈密市委、市政府根据《哈密地区十一五期间中小学资源整合工作方案》及哈密市的实际,制定了《哈密市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方案》,通过召开各种层次的座谈会、网上问卷等形式,对方案进行了广泛的征求意见,得到社会和家长广泛认可。

  如今,整合后的哈密市第十中学占地面积106.8亩,已投入资金4000余万元,新扩建的综合教学楼、教师公寓、学生食堂、塑胶运动场等项目工程已在今年上半年完成,满足了资源整合以后教育教学及生活的需要。

  投入大笔资金建设硬件 派出骨干教师引领理念

  ——河南省对口支援助力  哈密市教育跨越发展

  “为了解决这里孩子的校车问题,河南援疆指挥部计划在2012年的援疆资金中拿出专项资金来解决哈密地区所有学校标准校车问题,并在春节前先期到位20辆,哈密市将获赠10辆标准校车。”哈密市委副书记、河南援疆哈密市指挥部指挥长孙旺生日前在接受访问时说。

  向哈密学校捐赠标准校车,这只是河南省对口支援哈密市教育工作的一个小小的缩影。自2010年8月河南省对口支援哈密以来,支援哈密教育发展是其对口支援工作的重要内容。2010年,河南省投入哈密地区和农十三师的资金达到5.1亿元,用于哈密市的资金就达到2.3个亿。其中,用于教育的达到近5000万元,这笔资金用于建设哈密市的4所乡镇幼儿园和哈密市示范幼儿园。

  孙旺生副书记介绍,在2012年,河南省对口援助哈密地区的教育专项资金达到1个亿。其中,用于哈密市的教育资金达6000多万元。投入2000万元为哈密市第八中学建设学生宿舍楼,为哈密市第三中学投入2000万元建设教学楼和塑胶操场。除此之外,2012年还安排了1200万元,用于哈密市5所“双语”幼儿园的建设。孙旺生说,两年之内启动10个乡镇“双语”幼儿园的建设,基本覆盖民族地区,再有不到3年时间,哈密市的所有乡镇都将建起“双语”幼儿园,实现全覆盖。到那个时候,农牧区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接受到良好的学前教育了。

  为了改善哈密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河南省2012年还将投入750万元,为哈密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塑胶运动场和室内体育馆。

  在投入资金加强哈密市的硬件建设之外,河南省还在人才援助哈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河南省派出了9名教师来到哈密市5所学校任教,时间为3年。这些教师的到来,把河南省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成熟的教学方法带了过来,在当地发挥了极大的引领作用。除此之外,河南省还派出短期教师前来支援哈密教育,这部分教师以一个学期为单位,目前派出了18人。而哈密市也先后派出了10多名教师到河南省的学校挂职学习、培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同时,对口支援还实现了资源共享,通过远程教育网络,哈密市的学生坐在课堂上就可以看到河南省学校的优质课和公开课。

  “2012年,确定的哈密市教育系统援疆项目中,河南省的援助资金计划投入1个亿,这意味着哈密市的教育事业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孙旺生说。